历经“触底”人生,她却持续散发原生之爱
2021-07-15 14:17:48

2021年母亲节当天,英雄种子二期伙伴邵艳华将一支视频内容转推到社群,引发了大家的点赞与祝福。视频的开头是女儿园园一字一顿的祝福“妈妈,辛苦了,谢谢”。


01人生的接连打击

1997年11月份的盘锦一个普通工人家庭,迎来了一个圆乎乎的新生儿,看着女儿可爱的样子,夫妻俩为孩子起名“园园”。

婴儿时期的园园

然而初为父母的幸福没有多久,就被一个突如其来的噩梦打碎了——四个多月的园园突发癫痫,每天无数次的大小发作折磨着幼小的孩子,一度严重到无法控制。夫妻俩带着年幼的孩子天南海北地治疗,四处求医问药后才发现,女儿患上了罕见病“结节性硬化症”。


这种病会严重影响患儿的智力发育,因此到四岁的时候,园园都还不会说话,也不认识爸爸妈妈,而由于体内的肿瘤和持续性癫痫的发作,园园无法站立和走路,只能像一滩泥一样被父母抱在怀里。

邵艳华与幼时的女儿

“那段时间不知道日子怎么过来的,活得像行尸走肉,不会笑,”邵艳华回忆起当时的生活,几乎没有过多细节描述,只是说,“但其实我是特别开朗一人儿。”


四岁多的时候,园园的癫痫突然控制住了。“就像奇迹一样,”邵艳华说,“慢慢就能学会走路了。”


这一点点的改变让夫妻俩仿佛看到了希望,但能够行走的园园在智力水平和交流层面上依旧低下,到孩子七八岁的时候,由于自理能力不够,没有学校愿意收纳园园。


夫妻俩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在07年的时候将女儿送到了北京一家机构做康复训练。在康复机构的几个月里,邵艳华看到了女儿的巨大进步。

“她开始有意识地去发音,比如说狮子、老虎,我和孩子爸爸看到了成效,对未来的日子也更有奔头了。”


然而喜悦没有持续多久,打击再一次冲击了这个家庭。2008年11月末,园园最爱的爸爸,在工作岗位上去世。


带着女儿回到盘锦,邵艳华浑浑噩噩地生活了5个多月,对女儿也疏于照顾,园园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各项能力均产生了退化的情况


邵艳华不忍心看着孩子在自己的消沉中退步,带着丈夫对女儿的期待,忍着巨大悲痛,在2009年返回北京,继续给园园做康复治疗。


2010年,园园突发尿血,邵艳华带着女儿四处求医,才发现肿瘤充满了园园的一个肾脏,巨大的肿瘤挤压着肾脏血管,导致尿血,更将年幼的园园肾脏撑大为正常人的八倍大小。多个医生都下了病危通知书,如果不换肾,他们断言园园只能存活几个月。


站在车流川行不息的西直门桥上,邵艳华动了跳下去的念头。

02 混乱中的理智

邵艳华终究没有踏出那一步,而是返回了病房,继续照看在病痛中的女儿。


理智,一直贯穿着邵艳华的行动当中。即便一时限于极度低潮的情绪当中,她也会想办法理清思路,尽早调整自己,开始下一步的方案。


为了止血,女儿被用上了凝血相关药物,导致无法排尿,每天会难受得用头撞墙。而且医院一天的住院+用药费用高达600元,已经是单亲妈妈的邵艳华无力继续承担,只能带着女儿住到了医院附近的招待所。

招待所到医院的路只有一条,每天需要女儿自己带着导尿管一步步挪到医院接受治疗。但这样的困难,园园都一声不吭地坚持了下来,邵艳华说,自己第一次被女儿顽强的求生欲震撼到,便愈发巩固了她坚持下去的勇气。


各方权衡后,邵艳华还是带着女儿最终回到了盘锦老家。园园奇迹般地止住了血,但邵艳华没有放弃对给女儿治病的研究。


一次,得知北京协和医院即将开展一个医学论坛,会上将有外国专家介绍一种抑制女儿体内肿瘤的药物,邵艳华火速赶往北京。2012年,园园如愿以偿地用上了这个进口抑制剂,也为她生命的延续提供了有效保障。

邵艳华和园园追逐嬉戏


现在的园园25岁了,智力水平依旧停留在4-5岁孩子的水平,因为身体的缘故,很多课程和演出活动无法参加,尽管如此,她却情绪稳定,非常喜欢每天到原之爱上学,和小伙伴们在一起。


面对这样的成果,邵艳华有自己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作为母亲和患儿至亲,她明白家长面对疾病时的焦急,但她更强调理智,一定要寻找科学的方法为孩子提供救治,盲目地求医问药反而会耗得人财两空


通透与积极2011年带女儿再次入京做康复训练的时候,邵艳华加入了一些病友家长群,并和大家共同参与了许多自闭症、罕见病患者关怀的志愿者工作,后来更是参与了相关志愿者公益机构的建立和运作。


谈及建立盘锦原之爱的理由,邵艳华说:“一群人总比一个人走得远、走得快。”


她说,在北京无论是女儿康复训练还是参加志愿者活动,自己都受益良多,学到了非常多的知识,也逐渐理解到“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


2014年,因无力继续承担女儿治病+康复的高昂费用,邵艳华带着园园回到家乡,后于2015年12月25日圣诞节当天,在盘锦的一个小民房里创立了“原之爱”,希望为当地的患儿家庭提供一个可以抱团取暖的地方。

盘锦原之爱心智障碍家长互助中心里的孩子和家长们

目前,原之爱的核心项目有两块:七彩公益课堂大龄就业手工坊


七彩公益课堂主要是为原之爱所收的特殊患儿提供艺术类课程培训,包括且不限于多种器材的音乐课、美术课,目前的课程多达10门,所有的艺术课程老师均是了解到原之爱的工作后,自发支援课堂的志愿者。


而之所以设立这样一个课程项目,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孩子因为病情自理能力低下,没有学校愿意接收,另一方面则是大家发现,这些平时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却能在艺术课堂上专注地学习半小时及以上

孩子们在志愿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非洲鼓

虽然知识性的教育有门槛,但艺术是无差别的


通过七彩公益课堂,原之爱照料下的孩子们不仅能够热情满满地坚持下来非洲鼓课、钢琴课、绘画课……还在常年的有效训练中,组成了有秩序、有规范的演奏队。


“艺术课挖掘了很多特殊孩子的天赋,”邵艳华感慨,“有一次我们带领孩子们去外地表演,一开始主办方很担心我们的孩子在后台呆不住,会到处乱跑乱嚷,结果孩子们在后台不仅耐心地等候上场长达半小时(最长还有两小时的),现场表演也非常专注和精彩,震惊了主办方和外界。”


“他们说没想到你们那儿的孩子这么棒,”邵艳华声音里充满自豪,“很多人以为小地方的特殊孩子一定是‘苦穷惨’,但我们的行动和实践震撼了他们,也给我们的家长尤其是孩子非常大的信心。”

原之爱的孩子们为公益活动公开演出

在原之爱的家长群里,有几位妈妈特别会烹饪、烘焙。为了培养大龄患儿的自理能力并学习一些谋生技能,考虑到家长们的特长,2018年原之爱手工坊成立。


手工坊的入口食品部分由烘焙高手妈妈们制作,保证食品的安全和口感,孩子们则不断地学习打包、装袋、折纸盒等工作。


邵艳华观察着手工坊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她发现有一个平时特别容易暴躁的自闭症孩子,在手工坊工作时“简直在发光”。这个孩子给月饼封口的时候,自己还会主动用双手挤一挤封装袋,保证不漏气再装袋;交给他给饼干印笑脸的工作,他独自一人安安静静干了一上午。

孩子们安静地参与义卖,帮客人打包产品

“我们挖掘出了每个孩子独有的闪光点,将他们能够有价值的一面呈现,是我们非常欣慰的事情。”


此外,邵艳华还会安排孩子们进入手工坊“实习”,参与线下门店的具体售卖工作,并且还会给孩子们每月发放“工资”。


“其实也许只有几十块钱,但你会发现他们特别高兴,有的孩子之前对钱没有任何认知,现在却会回家会抱着红包仔细数,有的甚至开始做规划,比如给爸爸妈妈买什么,给自己买什么等等,让家长非常惊喜。”邵艳华说。

在我国,心智障碍者超过1200万,虽然许多心智障碍患者在青少年时代往往能够获得许多培训和支持,但大多数孩子离开学校后,往往无法就业,而长期的封闭则会让心智障碍者功能呈倒退式发展。邵艳华所在的#盘锦原之爱心智障碍者家长互助中心 在了解特殊家庭对就业的迫切需求后,推出心智障碍者“授渔计划”,成立“原之爱手工坊”,对大龄心智障碍进行就业培训和探索,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价值,为特殊孩子赋能。


截止2020年年底,原之爱的公益项目就已经服务了盘锦两县两区460个心智障碍者家庭,心智障碍者参与公益活动和公益课程12800人次,志愿者服务人次8000余人次,影响公众约7万余人

原之爱在盘锦举办的“让爱来,让碍走”主题活动圆满成功

面对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原之爱这些年的成果,邵艳华有自己的想法:“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没人会把精力放在你的身上,唯有你自己去拯救自己。而且负面情绪会特别影响一个人。我们要想明白自己所面对的是什么,并决定怎样去做。


谈及原之爱的发展,邵艳华仍表示还有许多需要优化和提升的地方,面对孩子的一天天长大和自己的不断老去,她也在思考未来托养的问题。


但她并没有停留,还在继续探索,正如她所说的:“必须要往前走,没有退路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