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慧忠:行善助人二十五载,纵横“江湖”只一刀
2021-02-25 22:04:16

廖慧忠的理发店原先开在衢州市常山县的文峰广场旁,店门上的发光灯牌,利落的只有“廖一刀”三个大字,下边写着“男士专业理发”,红底白字,却也醒目。略带江湖气息的诨名和他的光头形象很难让人把廖慧忠和“公益人”这个身份联系在一起。


然而,从最开始为困境、低保老人免费理发算起,到如今连任常山县阳光志愿者协会会长,廖慧忠从事公益事业已经有25个年头。


2021年,县里小有名气的“廖一刀”关掉了理发店,正式成为了一名全职公益人。


全文字数:3164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01

诨名“一刀”,面冷心热

被问起来的时候,廖慧忠总会回答自己的人生履历很简单,只有理发和公益两件事。


1998年,初中毕业的他在常山县开了一家理发店。当时的退休工资比较低,很多老人为了省钱,理发时总会讨价还价,有些老人要等好久才舍得理一次。年轻的廖慧忠非但没恼,反而在发现这一现象后允诺:重阳节那天为老人们免费理发。


1998年的重阳节,五六十名老人“如约而至”,廖慧忠也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从早开店一直忙到了夜里十点多才得以休息。


廖慧忠的理发店招牌,也是他的微信头像


在那个“公益”二字对于所有人还很模糊的年代,廖慧忠心理只有一个念想:能帮就帮,做一些好事,心里也会高兴些。


廖慧忠的老家位于常山县境内的球川镇东坑村,村里有一座近百年历史的石拱桥。而这座桥正是由他高祖父一人出资建造,据传言当时花了80个大洋,只为方便村民出行。或许是良好家族风气的延续,让廖慧忠也拥有一颗“热心肠。”


如今的东坑村因璞信古道小有名气,知道有驴友慕名而来,廖慧忠便会放下店里的活,热情地去当向导。他会一边介绍古道的故事,一边提醒游客感受两边的风光。通晓地方史志又了解古道的自然之美,他也因此被称为村里的“古道通”。


廖慧忠在重阳节当日与老人合影


2003年,随着所在区域人流量的不断增多,廖慧忠注意到理发店附近有不少环卫工人没处歇脚,他便在理发店门口设置了免费开水供应点。开水经常供不应求,多的时候一天要烧上十几趟。

常言道,“无利不起早”,这样又累又不挣钱的行为,难免有人质疑他的举动,还有人认为他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流量才这样做。但这样的“麻烦”,廖慧忠一坚持就是十年。直到后来搬了店址,附近不再有那么多人流需求才撤下。


2009年,廖慧忠因投资失败欠下了外债,女儿也在同年因病住院,需要动手术。衢州的一位媒体朋友知道后,通过媒体为他发起了募捐倡议,不少好心人慷慨相助帮他一起度过了难关。这一次的变故发生让廖慧忠更深切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联结的温暖,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公益事业中。

也正是在这一年,廖慧忠参加了常山县阳光义工队并开始担任队长。2016年义工队注册成立为常山县阳光志愿者协会,他成功当选为了协会会长并连任至今。

谈及注册一事,廖慧忠说:“合法成立了,你才可以做更多的事。”




02

 关爱空巢,孝老睦邻


加入协会后,廖慧忠能够动员更多有一样“热心肠”的伙伴投身一线,在越来越庞大的志工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协会帮扶的人群和项目类别都大大扩展,先后开展了“焕新乐园”、圆梦助学、大病救助、“夕阳行”、爱心“疫”剪等公益活动,涉及儿童、老人、生态环保等多个领域。


他曾和志愿者们一同穿过大山,跨过河流,摸排了100多户住房条件较差的孤寡老人,为他们改善居住环境;也去到了各个村镇入户走访,为数百名留守儿童提供陪伴和课外书籍。自98年至今,廖慧忠从未放下过对困境老人的帮扶。从为他们理发到给他们安家,他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地给予老人们帮助,为他们的晚年排忧解难。



志愿者们到老人家中走访

“今天食堂好!阿姨还烧了个肉炒猴头菇!” 72岁的何老常常打电话给廖慧忠称道当天的饭菜。有时候见他许久不去便又打电话催促:“你怎么还没来给我们理发?”


这一幕发生在阳光志愿协会开办的老年食堂中。何老终身未娶,母亲跟兄长一同居住,何老一直独居。2021年,志愿协会在何家村开办了老年食堂,他中餐和晚餐都在老年食堂吃,早已把这些志愿者当做自己的亲人。


老人中午来到食堂吃饭


残疾、空巢、高龄……一重重困境围住了留守在乡村的老人们。在食堂开办之前,这些老人总是吃着一顿冷一顿热。有些更是炒一次菜吃上好几天,有一顿没一顿的将就。而如今,通过爱心捐赠,一顿饭六、七块钱,这些老人们就能吃上一顿新鲜又热乎的饭菜。


除了就餐服务外,协会每个月都会组织一次上门理发、打扫卫生的志愿活动。在发现何老家中设施过于陈旧之后,志愿还筹款给他添置了新的床和桌子,装修卧室。去年年末,协会在何家村为老人们举办了新春送春联活动,何老主动请廖慧忠给他拍个照片,坐在一堆的福气前面,他笑的也很幸福。


何老拜托廖慧忠为自己拍摄的照片


阳光志愿协会还针对常山县25位三属老人(即烈士家属、因公死亡军人家属、因病死亡军人家属)开展了针对性、点对点的帮扶项目。志愿者们以“你为国捐躯,我为你孝老”为口号,去往这些老人们家中进行陪伴和帮扶。

志愿者姚蔚、杨秀英和对接的三属老人已经熟识若干年,几乎每个月都会上门一趟,每次陪伴他们小半天时间。姚蔚常常变着法逗老人们开心,她喜欢拍一些短视频,有时候也会学一些红歌和舞蹈去教会老人,让原本安静的老人家里瞬时热热闹闹的。


每逢老人生日的时候,志愿者们都会早早地带着蛋糕到老人家中,精心准备丰盛的饭菜,给对接的老人们送上一个难忘的、温馨的生日。时间一长,老人们也便待志愿者如同亲生子女一般。


志愿者们与帮扶的三属老人合影


姚蔚和杨秀英对接的三属老人常常要留吃饭,担心他们破费,她俩都会用善意的谎言婉拒。有一次如往常拒绝后,志愿者们出门转了一圈,想看看周边的环境,回来发现老人不在堂屋。不一会,老人端出了两碗热腾腾的面条,上面还卧了个鸡蛋,硬要看着她俩吃完才罢休。

尽管烈士子女离世的巨大悲伤会一点点被时间抚平,但这些三属老人们也无法真正忘怀那份痛苦。“他们也曾经风华正茂,为事业与家庭倾尽心血,如今的他们虽然衣食无忧,却并不充实快乐。”常山县阳光志愿协会的公众号如此记录道。在数年如一日的活动开展中,志愿者用真心去守护这些孤独的三属老人,也是对那些捍卫祖国而牺牲的烈士最好的告慰。


03

温暖也是一种力量,传递带来希望


刚开始做公益事业,奔忙于志愿服务顾不上理发店生意的时候,廖慧忠的妻子也有过怨言。2011年左右,他邀请妻子和自己一同前往芳村敬老院为老人们理发。妻子回来后却主动说:我们应该力所能及地帮助一下这些困难群体,确实是太不容易了。


自此以后,廖慧忠的妻子只要有时间,也会报名参加志愿服务,两人成了携手同行的志愿伉俪。


除了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廖慧忠的女儿也全力支持父亲的工作。11岁那年,廖慧忠免费给老人们理发,她便在边上帮着烧热水。毕业后,女儿成为了一名护士,不仅支持父亲关掉理发店全职做公益的想法,连自己也成为了阳光志愿协会的的理事,每到休息日就拉着朋友一起参与志愿服务。


协会志愿者们在一同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打毛衣


这样“传帮带”的志愿故事在阳光志愿协会并不少见。2017年,廖慧忠为协会争取了与浙江安福利生基金会合作了大病救助项目的机会。志愿团队针对全县的尿毒症患者展开了精准的健康扶贫,小辉也是帮扶的对象之一。


16岁时,小辉被确诊为尿毒症晚期,不得不用每星期三次的血透来维持自己的生命。每隔一天就要去医院,每次折腾四小时的透析使得小辉身体极度虚弱。看着深红色血液在管道中流淌,少年的活力也在一点点被消磨。虽然获得了精准帮扶,但孩子的精神状态却因为疾病而显得缺乏积极和活力。


在和志愿者交流的过程中,小辉的父亲对协会有了深入的了解。由于小辉的身体情况无法复学,也为了让孩子有个更好的精神头,父亲便鼓励他去参与阳光志愿协会的公益活动,来回报对自己带来帮助的社会。


小辉在参加协会“烟头不落地”的志愿服务


尿毒症的病人手上会有透析用的造瘘,透析之余的身体情况并不是十分地乐观,过多的并发症使得他们不能劳累。但是小辉常常尽自己所能的跟着团队做一些志愿服务,也参与过医院中的导医志愿者。穿着蓝色志愿者马甲走在大街上的他,跟普通的年轻男孩并没有什么两样。


这抹志愿者的蓝色,早已成为了阳光志愿协会的形象代表,在整个常山县遍地开花。2016年以前,阳光志愿者协会只有30多名志愿者;至今,志愿者人数已快速发展到了2000多人,团队每年志愿服务时长超过了10万个小时。协会志愿者周全说,自己就是听了廖慧忠的故事才加入到志愿协会来的,而这样受“廖一刀”故事和行动感染的志愿者正在不断增多。


志愿者的制服统一为蓝色


目前,常山县正致力于打造全国首个“志愿者之城”,在廖慧忠和协会的带头筹划下,越来越多的常山人开始接触公益事业并为此付诸行动。


从小小理发店到更广阔的公益天地,“廖一刀”不仅操得了利刃,剪得了利落的发型,也能传递温暖,带去关怀,给无数小家带来希望,为社会带来温暖阳光。

(文中小辉为化名 图片来自受访者及阳光志愿协会公众号)


参考资料:

阳光所及温暖所至———记常山阳光志愿者协会会长廖慧忠 今日常山

常山球川镇有一条千年古道  搜狐新闻

常山理发师数十年坚持做公益 拉着妻女“下水”,希望能让志愿服务在常山遍地开花 浙江大小事